您的位置:首页 > 汽车 > 时评 > 广汽集团2021年预计销量突破210万辆 明年挑战同比增长15%

广汽集团2021年预计销量突破210万辆 明年挑战同比增长15%

2021-12-23 来源:  浏览:    关键词:

12月23日,广汽集团发布第六届董事会第8次会议公告,对2021年的经营完成情况进行总结。公告显示,2021年广汽集团全年预计实现汽车产销分别约为209.8万辆和211.3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约3.1%和3.4%。2022年挑战全年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15%的目标。

在今年整个汽车产业持续受到芯片短缺波及,供应链不稳定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,广汽集团扛住压力,实现全年产销同比正增长,实属不易。与此同时,广汽集团旗下主要子品牌均表现突出,新四化布局稳打稳扎,在十四五首个年度为集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
广汽自主“双子星”势头强劲  产销目标超预期完成

“双子星”之一的广汽埃安保持快速增长势头,从5月起,广汽埃安终端交付连续破万辆,11月更是达成批销首破1.5万的成绩,私人用户占比提升至 84%。1-11月,广汽埃安累计销量已突破10万辆,达到10.57万辆,已经超预期完成全年目标,全年预计可达成12万辆。

广汽埃安AION系列

今年,广汽埃安投放了 AION Y、AION S Plus 和 Aion V  Plus 三款新产品,进一步完善了 10-35 万价格区间新能源汽车核心市场车型矩阵。旗下车型通过高颜值、年轻化升级造型,新增新潮好玩科技配置,全面提升产品性能与竞争力,吸引了无数青年用户的眼光。

在品牌营销上,广汽埃安开展了创新变革。一方面,成立新型销售分公司,借助新车型 AION Y 开启 “一口价、低库存、高周转”营销新模式,库存深度不断降低;同时,积极探索“车城店+商超展示中心+直营体验中心”模式,开启“直营+经销”双轨创新模式。另一方面,广汽埃安以 APP 为核心,整合打通数字营销与客户服务,增强用户粘性。当前,广汽埃安APP 日活用户已突破 8 万。

随着销量高速增长,广汽埃安也正在加速提升产能。目前,埃安工厂扩建项目稳步推进,计划于2022年初实现产能翻倍,达到年产能20万辆。此外,备受瞩目的广汽埃安混改正在稳步进行,目前埃安混改已完成资产重组,下一步将启动员工持股和A轮融资。之后,广汽埃安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,寻求于适当时机上市,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2021年,另一自主品牌广汽传祺品牌调整成效显著,企稳回升。第四季度前两个月均踏上3.5万台月销高峰,预计年内销量约30万辆,强劲回归。同时,传祺出海也取得突破,截至11月末,广汽传祺累计出口17,000辆,同比增长60.2%,全面达成事业计划目标。

在新品投放上,广汽传祺产品力显著提升,今年推出了影豹EMPOW、GS4 PLUS、第二代 GS8、M6 Pro 等全新或换代、中改车型,新车型凭借“颜值+PVA+高科技+差异化”的卖点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反响。其中,影豹EMPOW充分满足了年轻人偏好的运动、个性、潮流的产品设计需求,自 8月上市以来,月均订单超过1万辆,月销也突破万辆,初步树立起传祺轿车明星产品形象。此外,广汽传祺旗下MPV车型亦表现惊艳,M8 连续 26 个月蝉联中国品牌豪华 MPV 销冠,以强劲的产品力宣告品牌在此细分市场领域的霸主地位。

广汽传祺M6 Pro

“两田”发挥“压舱石”作用 新品实力再获市场认可

截至到11月末,广汽本田今年累计产销分别实现69.3万辆和 70.2 万辆;广汽丰田累计产销分别达72.0万辆和72.9万辆,预计年内产销将迈上80万辆台阶。今年以来,芯片短缺使各主机厂的正常生产遭受严峻挑战。广汽两大合资车企调动一切资源协调芯片供应,实行专人驻点跟踪,加强供应商管理。通过强化各方协同,主动与芯片生产企业沟通协调,争取供应量最大化。与此同时,两大合资企业也根据市场反馈,及时调整生产计划,优先生产高附加值车型,加班加点补产增产,实现了缺芯冲击下的平稳过渡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两大合资品牌均进入新一轮产品投放周期。广汽本田多个车型推陈出新,上市了全新战略中级车型型格、皓影插电混动版、首款纯电动轿车绎乐、凌派、雅阁及奥德赛中改款等车型。广汽丰田相继推出 6 款新车型,全新凯美瑞、第四代汉兰达混动版持续巩固细分市场标杆地位,首款 MPV 车型赛那挺进 40万元豪华品牌价格区间。新品的持续投放进一步丰富了两田自身的产品矩阵,同时两大合资品牌对于电动化智能化新品结构调整加快,也满足了国内市场绿色低碳的消费需求。

伴随新品投放节奏加快,新产能建设项目也在稳步投建中。广汽丰田年产20万辆“新能源车”产能扩建项目(四线)、广汽丰田发动机 TNGA 系列发动机建设项目以及关键配套零部件建设项目也按期开工,广汽本田调整年产12万辆新能源车产能扩大建设项目也获得通过,为未来更多新品导入解决生产瓶颈问题。


版权声明:

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,不对发表、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。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网络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著作权归作者所有,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,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联系邮箱:service@qeerd.com,投稿邮箱:tougao@qeerd.com